早在风帆时代,法国便在很长时间里是唯一能与英国抗衡的海洋国家,尽管他们很少能够真正击败后者。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法国并没有像昔日的伙伴西班牙那样迅速衰败在线配资交易·加杠网,尽管其海军实力已经难以与英国抗衡,但仍旧保持着一支不错的舰队并且一直走在欧洲的前列。1859年11月24日,“光荣”号的下水甚至使法国拥有了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不得不说,尽管就海军而言,法国从未超越过英国,但是其革新和造舰能力却丝毫不逊于后者。进入铁甲舰时代后,法国走上了一条曲折而异于常人的道路。一方面,他们的军舰在设计上充满了新意和亮点,另一方面却一直无法完全摆脱风帆战舰的遗风,这或多或少限制了其海军的发展和影响力。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逐一介绍法国在无畏舰出现之前建造的这些铁甲舰或前无畏舰的情况。
图片在线配资交易·加杠网
“光荣”级图片
“光荣”级是法国建造的第一级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级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光荣”号、“无敌”号和“诺曼底”号。“光荣”号于1858年3月4日开工建造,1859年11月24日下水,1860年8月服役。“无敌”号于1858年3月4日开工建造,1861年4月4日下水,1862年3月服役。“诺曼底”号于1858年9月14日开工建造,1860年3月10日下水,1862年5月13日服役。
图片
图片
图片
贵为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的“光荣”号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是无比简陋的。该舰仅仅在木质船壳外敷设了一层铁甲,其外观和整体布局与一艘木质的风帆-蒸汽混合动力军舰并无本质区别。其铁甲也只是简单地钉在木质船壳上,在遭到敌方炮击后,甚至有装甲脱落的风险。“光荣”号原本作为大型护卫舰来建造,该舰的单层火炮甲板上一共安置36门164毫米前装线膛炮,火力尚可。其装甲是厚度为120毫米的熟铁板,理论上能够抵御实心炮弹的攻击,但由于木质船壳外挂铁甲的防御效果较差,该舰实际防御能力远不及稍后出现的“勇士”号。该舰搭载的8座锅炉能够提供2500马力的动力,理论航速达到13节。不过实际试航时,该舰最高只能达到11.75节的航速,更多时间只能维持在11节左右,因此与纸面数据不如自己的英国“勇士”级基本相当。总的来说,“光荣”号在性能上与“勇士”号存在差距,但考虑到二者在吨位上相差3000多吨,这样的差距并非无法接受。
然而与风帆时代相同,性能优异的法舰在履历上黯然失色。“光荣”号在服役之后除了参加一些测试外,根本没有参加任何海军行动。该舰在1879年退役,后于1883年报废。
“无敌”号在1862年服役后,参加了法国的铁甲舰海上战术实验,之后在地中海服役。1865年,该舰前往布雷斯特作为接待舰迎接了到访的英国海峡舰队。几天后,该舰又随法国舰队回访了英国朴茨茅斯。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期间,“无敌”号被派去保卫圣皮埃尔(Saint Pierre)和密克隆岛(Miquelon)。1872年8月12日,由于采用了未干透的木料作为建材,“无敌”号的木质船壳过早腐蚀,导致了其不得不提前退役。该舰最后于1876年拆毁于瑟堡(Cherbourg)。
“诺曼底”号在服役之后于1862年7月成为第一艘横跨大西洋的铁甲舰。1863年4月,该舰返回欧洲加入地中海舰队,后随姐妹舰“无敌”号一起参与了与英国舰队的友好互动活动。普法战争中,该舰被动员,但并未实际参战。1871年6月17日,“诺曼底”号也由于木质船壳腐蚀问题提前退役,紧接着便在8月被拆毁。
“花冠”号图片
“花冠”号是法国建造的第一艘拥有铁质船壳的铁甲舰。该舰于1859年2月14日开工建造,1861年3月28日下水,1862年2月2日服役。
尽管保留着木质战舰的外观,“花冠”号却比其前辈“光荣”级有了较大进步——第一次采用了铁质船壳(从时间上来说,比“勇士”号晚了几个月)。除此之外,该舰还是世界上第一艘在敷设了装甲甲板的军舰,尽管这层装甲非常之薄,仅有12.7毫米,几乎可以用薄铁板来形容。在武备上,“花冠”号与“光荣”级相同,装备了164毫米炮,不过数量减少了6门。船体装甲厚度保持一致。
图片
“花冠”号在建成后被部署在瑟堡。1864年,该舰负责监视在瑟堡附近海域的两艘美国军舰(美国当时处于内战时期,这两艘军舰分属北军和南军)的战斗。1865年,该舰参与了与英国舰队的友好互动活动。普法战争期间,“花冠”号被用于封锁赫尔戈兰湾,由于缺乏燃料,该舰后来不得不撤回。1876年,“花冠”号被重新划归地中海舰队,从1881至1885年被改为射击训练舰。1908至1909年,该舰被改装为海上兵营又使用了一段时间,可谓“物尽其用”。“花冠”号最后于1934年被废弃,其寿命长达72年之久。
“马真塔”级图片
“马真塔”级是仅有的拥有双层火炮甲板,同时也是第一艘具备船艏冲角的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马真塔”号和“索尔费里诺”号。“马真塔”号于1859年6月22日开工建造,1861年5月22日下水,1862年1月2日服役。“索尔费里诺”号于1859年6月24日开工建造,1861年6月24日下水,1862年服役(具体时间不详)。
由于具备双层火炮甲板,“马真塔”级从外观来看显得异常高大。事实证明,木质帆船时代的双层甲板设计早已过时,铁甲舰时代的主力舰火力强调射界和穿透力,因此在“马真塔”级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多层火炮甲板的铁甲舰(包括在早期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中)。“马真塔”号建成之后,在地中海服役。1875年7月,该舰在科西嘉岛东岸的铁甲舰演习中不慎与友舰“福尔费”号(Forfait,一艘无装甲巡航舰)相撞,导致后者在14分钟后沉没。紧接着在10月31日晚,“马真塔”号上厨房里的一场火灾使该舰发生爆炸并沉没。“马真塔”级2号舰“索尔费里诺”号在建成后没有服役记录。该舰可能一直驻留在地中海,最后于1882年被拆毁。
图片
1861年时的“索尔费里诺”号
图片
“普罗旺斯”级图片
“普罗旺斯”级是法国以最早的铁甲舰“光荣”级为模板建造的一级船旁列炮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10艘,分别为“普罗旺斯”号、“女英雄”号、“弗兰德斯”号、“高卢人”号、“吉耶纳”号、“高尚”号、“复仇”号、“萨瓦”号、“警戒者”号和“勇猛”号。“普罗旺斯”号于1861年3月开工建造,1863年10月29日下水,1865年2月1日服役。其余各舰的下水时间为1863至1865年,具体时间不详。
“普罗旺斯”级有时也被分为两个子级,前三艘(“普罗旺斯”号、“女英雄”号和“弗兰德斯”号)为“普罗旺斯”级,而后七艘(“高卢人”号、“吉耶纳”号“高尚”号、“复仇”号、“萨瓦”号、“警戒者”号和“勇猛”号)则被称为“高卢人”级。这两个子级仅在船身尺寸和动力上略有区别,整体设计、武器配备和装甲结构均无差别。“普罗旺斯”级可以看成是“光荣”级的改进型,其仍采用木质船身敷设铁甲的设计,但增加了装甲厚度,因此防护性能有所提升。在武备上,“普罗旺斯”级采用了和“光荣”级相同的164毫米前装线膛炮,但数量减少为30门。不过在进入铁甲舰时代后,火炮数量的适当减少并不会实质性影响该舰的火力。全部10艘“普罗旺斯”级均在19世纪60至80年代为法国海军服务,其具体服役历程没有记载。该级舰在1882至1894年间陆续报废拆解。
图片
“普罗旺斯”级装甲防御区域示意图
图片
图片
“尚武”号图片
“尚武”号是法国所建造的第一艘小型铁甲舰,同时也是第二艘配备船艏冲角的铁甲舰。该舰于1863年2月14日开工建造,1865年9月6日下水,1866年10月30日服役。
“尚武”号是一艘木质船身外敷铁甲的“廉价”小型铁甲舰,值得一提的是,该舰是首艘完成环球航行的法国铁甲舰。“尚武”号配备的火炮数量相对较少,但这些火炮都被安放在船体中央部位,类似船腰炮室铁甲舰的布局,然而该舰在船体中央部位并未设置“装甲堡”或加厚装甲(较弱的结构强度导致其开炮时容易损伤船壁),因此其尚不能称为船腰炮室铁甲舰。“尚武”号的船艏水下部分装有一个包裹了铜皮的金属撞角,该舰将撞击敌舰视为自己的主要攻击手段之一。
“尚武”号建成后被派往法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因而踏上了环游世界的旅途。1869年5月26日,该舰成功完成环球航行的壮举返回布雷斯特。1870年,“尚武”号被派往西太平洋海军基地担任那里的旗舰。1872年,该舰航行到远东,后于1874年5月3日回到土伦。1877年,已明显落伍的“尚武”号被封存,后于1886年被除籍并当成靶舰击沉。
图片
“海洋”级图片
“海洋”级也是法国所建造的木质船身外敷铁甲式铁甲舰之一。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海洋”号、“马伦戈”号和“絮弗伦”号。“海洋”号于1865年4月18日开工建造,1868年10月15日下水,1870年7月15日服役。“马伦戈”号于1865年7月开工建造,1869年12月4日下水,1872年服役。“诺曼底”号于1866年7月开工建造,1870年12月26日下水,1873年8月5日完工(直至1876年3月1日才服役)。
“海洋”级在船肩上设置了4个高度明显超过甲板的圆形炮座,其上配备可有限旋转的较轻火炮。然而此时英国早已建造出具备完全旋转封闭式炮塔的有桅炮塔舰,因此“海洋”级在设计上可以说是明显落后于英国的。更要命的是该级舰建造速度十分缓慢,待其服役时已是19世纪70年代,此时英国已率先建造出完全摈弃帆具的无桅炮塔舰“蹂躏”级,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仍旧采用木质船身和全套帆具的“海洋”级在刚服役时便已完全过时了。
“海洋”号虽然早在1869年12月3日便完成了试航,却拖至普法战争爆发才投入使用。战争期间,该舰曾前往波罗的海执行封锁普鲁士港口的任务。1875年,“海洋”号被编入预备役,大约在1884至1885年间,该舰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改装,完成后被派至地中海舰队服役。1891年,该舰被封存,同年改装为海上炮兵学校,后于1894年报废。
图片
“马伦戈”号在普法战争时被编入预备役,尽管此时该舰还未正式服役。战争结束后,该舰于1872年加入地中海舰队,正式开始其服役历程。1876年,“马伦戈”号被再次编入预备役,1880至1881年,该舰参与了法国攻占突尼斯的行动,后于1886年转入北方分舰队,1888年成为旗舰。1891年,“马伦戈”号曾带领北方分舰队访问了奥斯本湾、斯皮特黑德和喀琅施塔得,随后退役,于1896年被变卖。
“絮弗伦”号的建造周期是3艘姐妹舰中最长的,虽然它在1873年便完工,却被封存至1876年才正式服役。服役后该舰立即担任瑟堡分舰队旗舰。在“絮弗伦”号的服役生涯中经常被作为旗舰是因为其拥有宽敞的将军舱室。1880年9月1日,“絮弗伦”号参加了在拉古萨的演习。从1881至1884年,该舰在北方分舰队服役,1888年被转至地中海,在那里一直服役至1895年被解除武装为止。1897年,“絮弗伦”号被拆解。
图片
图片
“弗里德兰”号图片
“弗里德兰”号是法国海军第二艘铁质船壳的铁甲舰。该舰于1865年1月开工建造,1873年10月25日下水,1877年6月20日服役。
“弗里德兰”号是一艘具备船艏冲角的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具备这一时期法国铁甲舰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带有十分夸张的犁形船艏和极高的干舷。同时该舰的吃水也相对较深,这就意味着它是一艘典型的远洋型铁甲舰。
“弗里德兰”号的工期相当漫长,从开工建造到下水竟长达8年之久,这期间拖延工程的原因并未被记载。1875年5月1日,该舰进行了第一次海试,但还是迟至1877年6月才最终服役。服役后“弗里德兰”号加入了地中海舰队,参加了法军攻占突尼斯的行动。1887年该舰被封存,后于1893年重新入役。1898年,该舰被解除武装并闲置,最后于1902年拆毁。
图片
1877年的“弗里德兰”号
“黎塞留”号图片
“黎塞留”号以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红衣主教黎塞留之名命名。该舰具备和“弗里德兰”号相同的铁质船壳和装甲厚度,同时也是第二艘在甲板敷设装甲的法国铁甲舰。“黎塞留”号于1869年12月1日开工建造,1873年12月3日下水,1875年4月12日完工。
“黎塞留”号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船艏,其在船艏甲板处被明显加高,从留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有点类似今天的远洋货轮。该舰在木质甲板上敷设有一层薄铁板,能够防御炮弹破片的伤害。“黎塞留”号在设计和尺寸上都与“弗里德兰”号相似,因此有时该舰也被归入“弗里德兰”级。
“黎塞留”号在服役之后担任地中海舰队旗舰,不过在1879年12月被转入预备役。1880年12月29日,停留在土伦港的“黎塞留”号突发大火,为了避免火势过大导致弹药库爆炸,该舰紧急打开舰底阀门自沉。1881年,“黎塞留”号被修复,重新担任地中海旗舰直至1886年。此后被下放至预备役。1892年,该舰成为新成立的预备役舰队旗舰,指挥舰队参加了一系列演习。1900年,该舰退出现役,最后在1911年被变卖。
图片
“科尔贝”级图片
“科尔贝”级是法国建造的第一级配备了鱼雷发射器的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科尔贝”号和“三叉戟”号。“科尔贝”号于1869年5月7日开工建造,1875年9月15日下水,1877年完工。“三叉戟”号于1870年4月开工建造,1876年11月9日下水,1878年11月1日完工。
“科尔贝”级的鱼雷发射器并非在水下,不过尽管如此该舰仍旧是第一艘配备了此类武器的法国铁甲舰。除此之外,该级2号舰“三叉戟”号还是第一艘配备了防鱼雷网的法国军舰。众所周知,这一设施在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前,几乎是各国主力舰的标配。
“科尔贝”级铁甲舰以法国路易十四时期著名的财政大臣让·巴普蒂斯特·科尔贝之名命名。该舰在完工后被配属给后备舰队,不过在1879年10月成为地中海舰队的旗舰,1881年,该舰参与了法军攻占突尼斯的军事行动。1892年,“科尔贝”号再次转入后备舰队,1895年,该舰被解除武装,后于1909年被拆毁。
“三叉戟”号在服役后随姐妹舰参加了法军攻占突尼斯的军事行动,之后在1886年被封存。1894年,该舰成为一艘射击训练舰,后于1904年被作为废品变卖。
图片
1878年的“科尔贝”号
图片
“可畏”号图片
“可畏”号是世界上第一艘以钢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军舰。该舰于1872年12月(也有人说是1873年7月18日)开工建造,1876年9月18日下水,1878年12月31日开始为法军服务(正式服役是1879年2月8日)。
“可畏”号是一艘船体明显内倾的船腰炮室铁甲舰,并且拥有一个舯部凸出明显的船腰炮室。该船首次使用钢作为船体及上层建筑的原材料。与铁相比,钢的重量更大、结构强度更高,因此具备更好的防御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西门子炼钢法大量生产钢材的国家。不过由于早期钢板存在缺陷,该舰的船体外底仍是由铁来建造的。“可畏”号在建成后成为法国地中海舰队的一员,后来被派往远东。当1901年《辛丑条约》签署时,该舰是驻扎在远东的列强军舰之一。“可畏”号在1910年退出现役,一年后被以100000法郎的价格出售,最后于1912年在土伦被拆毁。
图片
停泊在干船坞中的“可畏”号。该舰的船艏冲角显得非常夸张
图片
“毁灭”级图片
图片
“库尔贝”号的版刻画作品。其船艉的旋转炮塔清晰町见
图片
“毁灭”级是法国建造的一级高干舷用于远洋作战的船腰炮室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毁灭”号和“库尔贝”号。“毁灭”号于1875年12月20日开工建造,1879年8月19日下水,1882年7月15日完工。“库尔贝”号于1875年7月19日开工建造,1882年4月27日下水,1886年10月20日完工。
“毁灭”级是法国海军部在1872年制定的造舰计划的一部分,是典型的高干舷船腰炮室铁甲舰。然而由于建造周期过长,该级舰在建成时早已落伍。“库尔贝”号在船艉增设了一座安装138毫米火炮的旋转炮塔,有点类似当时北洋水师“定远”级铁甲舰的设计。“毁灭”级是法国建成服役的最后一级船腰炮室铁甲舰。
“毁灭”号建成后,主要在大西洋海岸服役。由于在设计上的过时,该舰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仅以训练舰身份出现。1922年,“毁灭”号在洛里昂沉没,后于1923年被打捞拆解。相较之下,“库尔贝”号的运气则要好一些。该舰在服役后被作为外事军舰依次访问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1902年,在完成最后一次外事访问任务后,“库尔贝”号回到布雷斯特,在那里被解除武装,后于1910年被变卖。
“阿尔玛”级图片
“阿尔玛”级是法国建造的一级木质船身小型铁甲舰。该级舰一共建成7艘,分别为“阿尔玛”号、“阿尔米德”号、“亚特兰大”号、“圣女贞德”号、“蒙特卡姆”号、“布兰奇王后”号和“忒提斯”号。“阿尔玛”号于1865年10月1日开工建造,1867年11月26日下水,1870年服役。“阿尔米德”号于1865年开工建造,1867年4月12日下水,1868年服役。“亚特兰大”号于1865年6月开工建造,1868年4月9日下水,1869年服役。“圣女贞德”号于1865年开工建造,1867年9月28日下水,1869年服役。“蒙特卡姆”号于1865年10月26日开工建造,1868年10月16日下水,1869年服役。“布兰奇王后”号于1865年开工建造,1868年3月10日下水,1869年服役。“忒提斯”号于1865年开工建造,1867年8月22日下水,1868年服役。
图片
“阿尔玛”级采用木质船壳外敷铁甲,这是一种最为廉价的建造方式,也符合法军对这级铁甲舰的定位——廉价的“装甲巡航舰”。该级舰在船肩的炮台上安装有可供旋转的120毫米火炮,另有6门更大口径的194毫米炮安置在中央装甲堡中。这些武器对付无装甲的其他国家的巡航舰已经足够(虽然相较于各国标准铁甲舰来说明显偏弱)。“阿尔玛”级因此被派至大西洋、北海甚至日本执行各种任务。
普法战争期间,“圣女贞德”号与“阿尔米德”号被分配至北方舰队试图封锁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港口,后于1870年9月16日返回瑟堡。“蒙特卡姆”号、“亚特兰大”号与“布兰奇王后”号被派往北海,后来“蒙特卡姆”号曾在葡萄牙领海拦截了一艘普鲁士巡航舰。“阿尔玛”号则在战争开始后被派往日本封锁在那里的普鲁士巡航舰。普法战争结束后,“阿尔玛”级被派往海外基地担任旗舰。在第三次卡洛斯战争(拥护卡洛斯成为西班牙国王的战争)期间,“忒提斯”号、“布兰奇王后”号和“圣女贞德”号被派往西班牙海域保护法国公民。1875年,“忒提斯”号与“布兰奇王后”号发生相撞,好在及时搁浅避免了沉没。1881年,“布兰奇王后”号与“阿尔玛”号参加了法军攻占突尼斯的军事行动。1884至1885年,“亚特兰大”号来到远东参与了法军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随后又介入了中法战争,驻扎在基隆。该级舰最后的结局为:“阿尔玛”号在1893年被变卖;“阿尔米德”号在1886年被作为靶舰击沉;“亚特兰大”号在1886年被废弃,在1887年沉入淤泥中;“圣女贞德”号在1883年退出现役,但随后命运不得而知。“蒙特卡姆”号和“布兰奇王后”号与之命运相似,分别在1891年和1884年退役并失去记载;“忒提斯”号在1885年沦为仓库船,后被拆毁。
图片
图片
“拉加利索尼埃”级图片
“拉加利索尼埃”级与“阿尔玛”级一样是木质船壳外敷铁甲的“装甲巡航舰”。该级舰共建成了3艘,分别为“拉加利索尼埃”号、“凯旋”号和“胜利”号。“拉加利索尼埃”号于1868年6月22日开工建造,1872年5月7日下水,1874年7月18日服役。“凯旋”号于1869年8月5日开工建造,1877年3月28日下水,1880年10月17日服役。“胜利”号于1869年8月5日开工建造,1875年11月18日下水,1878年8月11日服役。
“拉加利索尼埃”级可以看成是“阿尔玛”级的改进型,其拥有更大的吨位、更强的火力和更高的航速。不过由于仍旧采用木质船壳,该级舰在其所处的年代属于较为过时的产品。
“拉加利索尼埃”号在建成后最初计划配属给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军基地,但却被莱万特分舰队得到,参加了法军攻占突尼斯的军事行动。1884年,“拉加利索尼埃”号与“凯旋”号一同被分配至远东舰队,参加了中法战争,负责掩护部队登陆,
图片
但以失败而告终。“拉加利索尼埃”号于1894年退役,“凯旋”号在1896年退役,后于1903年被变卖。“胜利”号在完工后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后顶替前往远东的“拉加利索尼埃”号成为莱万特分舰队旗舰。1897年,“胜利”号退役,但随后又被启用,于1900年再次退役。
图片
图片
“贝亚尔”级图片
“贝亚尔”级是法国建造的一级廉价的木质船壳远洋型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贝亚尔”号和“蒂雷纳”号。“贝亚尔”号于1876年10月1日开工建造,1880年3月27日下水,1882年1月服役。“蒂雷纳”号于1876年1月开工建造,1879年10月下水,1882年1月服役。
“贝亚尔”级是专为海外殖民地设计的廉价铁甲舰。其中“贝亚尔”号曾在中法战争中担任法国舰队司令库尔贝(旧时常译为孤拔)的旗舰。库尔贝战死后,“贝亚尔”号负责将其遗体运回法国安葬。回国后“贝亚尔”号被解除武装并退出现役,1899年被改装为仓库船,最后在1910年被拆毁。其姐妹舰“蒂雷纳”号的服役没有被记载。
图片
“沃邦”级图片
“沃邦”级是“亚贝尔”级的改进型,也是法国建造的最后的木质船壳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了2艘,分别为“沃邦”号和“杜·盖克兰”号。“沃邦”号于1878年12月1日开工建造,1883年1月1日下水,1886年8月1日服役。“杜·盖克兰”号于1879年2月1日开工建造,1882年7月1日下水,1885年1月1日服役。
“沃邦”级既是法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木质船壳,同时也是最后采用固定炮座设计的铁甲舰。这种落后的设计在英国海军中早已被淘汰多年,但由于“沃邦”级包括前文提到的“贝亚尔”级是以敌对势力较弱的海外殖民地为服役目的的军舰,故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被放在了首位。关于该级舰的服役历程没有被记载,“沃邦”号与姐妹舰“杜·盖克兰”号皆在1904至1905年间退役和拆解。
图片
“海军上将迪佩雷”号图片
“海军上将迪佩雷”号为法国炮塔铁甲舰的先驱。该舰于1876年12月7日开工建造,1879年9月11日下水,1883年4月21日服役。
“海军上将迪佩雷”号拥有4座安装有340毫米火炮的可供旋转的露天炮座(类似英国“皇家主权”级),而这些火炮也可以被安装上炮罩来保护火炮,在设计上已经很接近全封闭式的炮塔,为后面的法国新式铁甲舰指明了道路。很快,以该舰为基础设计的“海军上将博丹”级被建造出来。
“海军上将迪佩雷”号在建成后被编入地中海舰队服役。1888年12月13日,在一次海军演习中,该舰的一门火炮突然爆炸造成6人死亡的事故。1898年,“海军上将迪佩雷”号被调至北方舰队。1906年12月,该舰被改装为靶舰,不过并未在设计实验中沉没,最后在1909年时被拆毁。
图片
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海军上将迪佩雷”号
图片
“海军上将博丹”级图片
“海军上将博丹”级是法国建造的第一级纯粹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海军上将博丹”号和“可惧”号。“海军上将博丹”号于1879年10月1日开工建造,1883年6月5日下水,1888年12月1日服役。“可惧”号于1879年9月1日开工建造,1885年4月16日下水,1889年2月1日服役。
“海军上将博丹”级实质上为“海军上将迪佩雷”号的改进型。该舰摈弃了可能导致稳定性事故的船肩炮座式布局,将3座主炮炮座沿中线排列,可以使火力得到更好发挥。“海军上将博丹”级最大的进步是取消了帆装(但英国早在15年前便已在“蹂躏”级上实现),重新设计的桅杆更粗壮和坚固,并且别具一格地在带有装甲的瞭望台上安装了47毫米小型火炮,但这一举措对实战的影响甚微,因此他国并未予以仿效。
“海军上将博丹”号的服役历程没有被记载,该舰可能从未被用于军事行动,最后在1910年被拆毁。“可惧”号在建成后服役于地中海舰队。该舰在1890年被用于进行军用热气球的测试,1891年5月成为地中海舰队旗舰。1898年,“可惧”号被调至位于布雷斯特的大西洋分舰队,后逐渐被废弃,最后于1911年被拆毁。
图片
停泊住锚地的“可惧”号,近处是一艘仿古的希腊划桨战船
图片
图片
在桅杆顶部拖曳着热气球的“可惧”号
“奥什”号图片
“奥什”号是法国建造的第一艘拥有封闭式旋转炮塔的铁甲舰。该舰于1880年8月3日开工建造,1886年9月29日下水,1890年完工入役。
“奥什”号由于异常夸张的高大上层建筑物而获得了“大酒店”(Le Grand Hôtel)的绰号。很显然这是一艘头重脚轻的战舰,该舰在试航后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因此在之后的改造中减轻了上层建筑的重量。“奥什”号在船艏、船艉中线上各有一座单装340毫米主炮炮塔,2门位于船腰炮座上的274毫米次主炮也安置在全封闭炮塔中。次主炮理念在前无畏舰晚期风靡一时,而“奥什”号算是早期“先行者”之一。此外,该舰由于上层建筑过高的缘故首次采用了低干舷,从而导致远洋性能不佳。从各方面来看,该舰只能算是个过渡产品,为后续法国炮塔式铁甲舰奠定了基础。
“奥什”号在建成后被编入地中海舰队。1892年,在马赛港,该舰撞上了一艘蒸汽船,导致其沉没的同时造成了107人死亡。1894至1895年,“奥什”号接受了改造,其重点为更换了武器,同时船艉较粗的外敷装甲的桅杆被替换成普通桅杆。1899至1902年,该舰再次接受改造,更换了锅炉并去除了上层建筑的大部分。1908年,“奥什”号被解除武装并封存,1913年被作为靶舰击沉。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尔索”级图片
“马尔索”级是法国建造的最后一批露天炮座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马尔索”号、“马真塔”号和“尼普顿”号。“马尔索”号于1882年11月28日开工建造,1887年5月24日下水,1891年3月14日服役。“马真塔”号于1880年10月7日开工建造,1890年4月19日下水,1893年2月服役。“尼普顿”号于1882年4月17日开工建造,1887年5月7日下水,1892年12月23日服役。
“马尔索”级是法国露天炮座铁甲舰的绝唱。该舰拥有4门340毫米火炮,分别安置在4个露天炮座中,其中两座位于船艏、船艉,另有两座位于舯部。布置方式与“奥什”号类似,不同的是该舰的主炮口径是一致的,这为弹药配给带来了便利。此外,该舰还大量配备了速射炮,以提高近战能力。
“马尔索”号在建成后加入大西洋舰队,访问了喀琅施塔得并接受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检阅,回国途中该舰在斯皮特黑德又接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登舰参观。这也是该舰在大西洋的唯一一次行动,随后便被调至地中海,并在那里服役至生涯结束。1906年,“马尔索”号被改装成鱼雷操作员的训练舰,一战爆发后,该舰被改装为鱼雷艇和潜艇的补给舰,后于1920年除役,次年被变卖。
“马真塔”号在其漫长的建造过程中经历了显著变化,包括三座不完全相同的主炮和船体尺寸。该舰在建成后主要为地中海舰队服务,后于1910年退役拆解。“尼普顿”号自从建成后一直在地中海服役至1898年,之后被改装为训练舰。1908年2月起,该舰又被改装为仓库船,最后在1913年于瑟堡被作为靶舰击沉。
图片
图片
图片
“布纹”级图片
“布纹”级是法国在1890年建造的一级岸防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布纹”号和“海军上将特雷瓦”号。该级舰的建造时间大致为1890至1896年,具体日期不详。
“布纹”级是一级威力十足的岸防铁甲舰,其装备的两门最新式的45倍口径305毫米炮分别安置在位于中线上的两座炮塔内,能够对弱小敌舰实施毁灭性打击;同时其自身装甲厚实,能够防御大部分巡洋舰级别以下舰艇的攻击。无论从外观还是技术参数来看,“布纹”级都与标准铁甲舰十分接近。
“布纹”号曾在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服役过。1913年7月1日,该舰参加了位于瑟堡的阅舰式,后于1918年退役,1920年被拆毁。“海军上将特雷瓦”号的服役历程几乎没有被记载,仅知道该舰在一战时曾担任潜艇补给船,最后在1922年被拆毁。
图片
“亨利四世”号图片
“亨利四世”号是法国建造的一艘具备实验性质的岸防战列舰,但有时也被归为前无畏舰一类。该舰于1897年7月15日开工建造,1899年8月23日下水,1903年9月完工入役。
图片
1903年时的“亨利四世”号彩色侧视图
“亨利四世”号由法国著名船舶设计师路易·埃米尔·贝尔坦设计,在外观上几乎异于当时所有的主力舰。贝尔坦的设计初衷是尽可能缩小“亨利四世”号的投影面积,以减小被敌舰击中的概率。因此其具备较低矮的上层建筑和几乎与水面平齐的艉部干舷。在贝尔坦看来,船艉部的高干舷对于维持船只的适航能力并非必要,与此相反,缩减这部分高度还可以使整舰侧面投影进一步缩小。因此尽管“亨利四世”号舯部和船艏的干舷高度与其他战列舰相同,但船艉处的高度却如断层般陡减为1.2米。然而这一天真的想法很快便被证明是失败的,“亨利四世”号超低的艉部干舷导致该舰的稳定性非常差,在大风浪中几乎举步维艰。
“亨利四世”号在一战爆发后被分配至叙利亚海岸攻击在那里的奥斯曼帝国航线。1915年3月,该舰顶替被击沉的“布韦”号炮击土军要塞。1916年起,“亨利四世”号被分配到后备舰队,后又送至塔兰托成为一艘仓库船。1920年,该舰退役,于次年拆解。
“布伦努斯”号图片
图片
图片
“布伦努斯”号是法国建造的第一艘正规的炮塔型铁甲舰,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法国前无畏舰的鼻祖。该舰于1889年1月12日开工建造,1891年10月17日下水,1896年12月16日完工入役。
“布伦努斯”号是法国第一艘安置全封闭炮塔式主炮的铁甲舰。该舰的设计相对于早期法国铁甲舰来说是独一无二的。首先是火力,其前后主炮均布置在中线的封闭式炮塔中,前主炮为双联装;后主炮为单装。3门威力强大的340毫米主炮的倍径比竟达到42,这也是无畏舰出现之前各国使用过的身管最长的火炮,威力在当时是“鹤立鸡群”。其次在动力上,该船首次采用了两台由32部贝尔维尔型水管锅炉(Belleville Water-tube boiler)提供动力的三胀式蒸汽机,其提供的13900匹马力使该舰可以获得18节的航速,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高的水准了。最后在防御力上,“布伦努斯”号采用铁甲外敷钢甲的“复合式”装甲作为防御系统,其水线处的装甲由下至上从460毫米递减为250毫米,能够有效防御大多数铁甲舰主炮在正常战斗距离上的攻击。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舰指挥塔装甲较薄,仅为150毫米,难以抵御同级别主力舰甚至是装甲巡洋舰主炮的攻击。总的来说,“布伦努斯”号是一艘设计十分优异的主力舰,在其诞生的年代技术属于顶尖水平。
“布伦努斯”号原本是“查理·马特尔”级(Charles Martel)铁甲舰计划中的2号舰,当该计划在1886年取消后,该舰被设计成更为现代化的战列舰。“布伦努斯”号在服役之后参加了一系列炮术实验,其主炮系统在3000至4000米的距离上命中率为26%,令海军部颇为满意,遂从1898年2月起成为舰队演习的标准。1900年7月,法国各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进行演习,当时“布伦努斯”号是参加演习的法国地中海舰队旗舰。8月10日,该舰在演习结束返回地中海的航途中于圣文森特角附近撞沉了驱逐舰“弗拉米”号(Framée),导致后者50名船员中有36人丧生。1903年,“布伦努斯”号被调至后备舰队担任旗舰。一战爆发后,“布伦努斯”号没有被动员,因此未见其参与任何海军行动。1919年,该舰退出现役,后于1922年被变卖
“1890年海军计划”图片
图片
图片
在1890年时,法国海军部提出了一个全新造舰计划,由于在此计划下建造的5艘铁甲舰在设计思路上基本一致,因而归在一类为读者们介绍。这5艘铁甲舰分别为“查理·马特尔”号、“卡诺”号、“若雷基贝里”号、“马塞纳”号和“布韦”号。“查理·马特尔”号于1891年4月开工建造,1893年8月下水,1897年6月服役。“卡诺”号于1891年7月开工建造,1894年7月下水,1897年7月服役。“若雷基贝里”号于1891年11月开工建造,1893年10月27日下水,1897年2月16日服役。“马塞纳”号于1892年9月开工建造,1895年7月下水,1898年6月服役。“布韦”号于1893年1月16日开工建造,1896年4月27日下水,1898年6月服役。
“查理·马特尔”号等5艘铁甲舰是法国建造的最后一批炮塔型铁甲舰,之后将正式步入前无畏舰之列。当然,由于在性能上已经和同时期他国前无畏舰相差无几,将它们归为前无畏舰也并非不可(资料中仍称它们为“炮塔型铁甲舰”主要是因为其只采用单装主炮而非标准前无畏舰的双联装主炮)。在船身参数上略有区别的这5艘铁甲舰都配备了相同的主要武器,那就是前后两座单装45倍口径305毫米主炮以及位于船腰部位的两座单装45倍口径274毫米次主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前无畏舰的主要武器普遍为35至40倍口径305毫米主炮,因此“查理·马特尔”号等5艘铁甲舰在单门主炮威力上占据了一定优势。此外,这5艘铁甲舰均采用了表面镀镍的钢装甲,其硬度超过普通钢甲。相对于“布伦努斯”号的明显改进之处是该5舰的指挥塔装甲厚度被增加为230至305毫米,大大提高了抗弹能力。
图片
图片
船艏具有明显冲角的“马塞纳”号彩色侧视图
“查理·马特尔”号是这5艘铁甲舰中最早开工的,但因为锅炉焊缝问题而推迟服役日期,使得“若雷基贝里”号成为最先服役者。“查理·马特尔”号建成后被分配给地中海舰队,参与了1900至1901年间的舰队大演习。1902年初夏,该舰被调至后备舰队,从1907年开始,该舰被封存以减少开支。随着一战的爆发,“查理·马特尔”号被动员,驻扎在布雷斯特港,但并未参战。1922年,该舰退役并被拆毁。
“卡诺”号在建成后服役于地中海舰队,1900年被调至北方舰队成为旗舰。1902年,该舰与“查理·马特尔”号一同被编入后备舰队。在参加了各种演习后,“卡诺”号于1906年回归地中海舰队并在那里待到1909年。一战爆发后,该舰与“查理·马特尔”号一同驻扎在布雷斯特港,后于1922年退役并拆解。
图片
“若雷基贝里”号在服役之后仅一个月便发生了鱼雷气室爆炸事件,这使得该舰不得不多花了2个月时间维修,之后才加入了地中海舰队。1902年,该舰的另一座鱼雷气室发生爆炸,造成了1死3伤的事故。1907年,“若雷基贝里”号被转入预备役,不过随着1910年的整修而重归一线,在1914年4月成为地中海训练舰队的旗舰。一战爆发后,“若雷基贝里”号担任护送运输船队的任务,参加了协约国舰队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行动。1918年,该舰被改装为浮动海军学校,随后又改为仓库船,于1920年从海军中除役。不过此后“若雷基贝里”号一直停泊在海军工程兵学校,直至1934年才被变卖。
“马塞纳”号在建成后成为北方舰队的旗舰,参加了各种演习,之后参加了海军关于舰炮击穿的实验。1908年,该舰被降至预备役,但是随着一战爆发而重新启用,参加了协约国舰队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行动。由于战事陷入停滞,协约国决定退出战场并将一些老旧战舰凿沉以作为防护堤使用,“马塞纳”号便是其中之一。
“布韦”号是1890年海军计划中的最后一艘。该舰在建成后前往地中海服役。1903年,该舰又被派至北方舰队,后于1906年回到地中海。当年的夏季演习中,“布韦”号险些与友舰相撞。一战爆发后,“布韦”号参加了协约国舰队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行动。其负责对恰纳卡莱镇进行炮击。在一小时里,英、法战列舰对土军要塞一同乱射,未能取得理想战果,然而“布韦”号却频频被土军要塞大炮命中,当一座274毫米副炮炮塔被殉爆后,该舰开始下沉。由于舰龄较长、舰况较差,“布韦”号下沉速度相当之快,全舰710人仅有50人左右获救。
图片
“布韦”号侧视彩绘图
“查理曼大帝”级图片
图片
1900年时的“查理曼大帝”号彩色侧视图
图片
“查理曼大帝”级是法国建造的第一级“纯正的”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查理曼大帝”号、“圣路易”号和“高卢人”号。“查理曼大帝”号于1894年8月2日开工建造,1895年10月17日下水,1897年9月15日服役。“圣路易”号于1893年9月30日开工建造,1896年9月2日下水,1900年9月15日服役。“高卢人”号于1896年1月6日开工建造,1896年10月6日下水,1899年10月23日服役。
“查理曼大帝”级被称为法国第一级“战列舰”的最主要原因是它首次采用标准中线布置的前后两座双联装主炮作为主要武器,而非之前的单装。此外,该级舰还是第一批采用哈氏钢作为装甲的法国主力舰,该装甲的防御效果比镀镍钢甲有显著提升。
“查理曼大帝”级3艘在服役之后均被派往地中海,并且在那里度过了它们服役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不过“查理曼大帝”号的服役历程却并不平静,据记载,在地中海服役的该舰曾发生过四次碰撞事故,被认为是“运气较为糟糕”的军舰。一战爆发后,“查理曼大帝”号被派往达达尼尔海峡担任警戒,以防止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Goeben)进入海峡。后来该舰也随协约国舰队进行了炮击奥斯曼帝国要塞的行动。1917年,该舰被封存,后于1923年被变卖。
“圣路易”号通常被选作地中海舰队旗舰。一战爆发后,该舰协助“查理曼大帝”号前往达达尼尔海峡阻止德舰“戈本”号,随后参加了炮击奥斯曼帝国要塞的行动。1916年5月,“圣路易”号被派往撒罗尼卡(Salonica)加入那里的分舰队以防止希腊人介入战争。1917年4月,“圣路易”号转入预备役,在1919至1920年间被改为训练船、住宿船和仓库船。最后在1931年被变卖(但是直到1933年才找到买家)。
“高卢人”号也是一艘霉运不断的军舰,其在地中海服役时期曾2次发生撞船事故,所幸没有导致友舰沉没。一战爆发后,该舰被派往北非,随后协助两艘姐妹舰前往达达尼尔海峡阻止德舰“戈本”号并参加了炮击奥斯曼帝国要塞的行动。在战斗中,“高卢人”号被土军火炮命中受损严重,不得不抢滩搁浅以避免沉没。之后该舰回国大修,于1916年12月27日在返回达达尼尔海峡的途中被德国U-47潜艇击沉。
图片
图片
“耶拿”号图片
“耶拿”号是“查理曼大帝”级的改进型。该舰于1898年1月15日开工建造,1898年9月1日下水,1902年4月14日完工入役。
“耶拿”号在“查理曼大帝”级的基础上延长了船体并适当增加了装甲厚度,这使得该舰的排水量增加了将近1000吨。“耶拿”号在建成后被分配到地中海舰队的第二分队担任旗舰。1904年,该舰载着法国总统访问了那不勒斯,1906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后,该舰被派去对那不勒斯提供援助。1907年,该舰弹药库意外爆炸导致沉没,有120人丧生。1909年“耶拿”号被打捞起来进行修复,后作为一艘靶舰,不过很快法国人便发现这并没有价值,于是在1912年将其变卖。
图片
“絮弗伦”号图片
“絮弗伦”号的设计初衷就是“耶拿”号在火力和防护上的升级版。该舰于1899年1月5日开工建造,1899年7月25日下水,1904年2月3日完工入役。
“絮弗伦”号相较“耶拿”号的一大改进之处是将164毫米副炮中的6门由炮廓式改为炮塔式,大大加强了副炮射界,间接提高了火力。此外,该舰还增加了小口径速射炮的数量,提高了近战能力。在防护方面,“絮弗伦”号增加了水线处的装甲厚度,并将水线装甲带适当延伸,以增加防御面积。这些举措都使得该舰综合性能更上一层楼。
一战爆发之前,“絮弗伦”号曾因两次碰撞事故导致螺旋桨轴断裂。一战爆发后,该舰加入地中海舰队参与协约国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攻击。当协约国军队撤离半岛时,该舰还提供了掩护火力。1916年11月26日,“絮弗伦”号被德国U-52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舰上600多人惨遭不幸。
图片
“共和国”级图片
“共和国”级是法国于20世纪开工建造的第一级战列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共和国”号和“祖国”号。“共和国”号于1901年12月开工建造,1902年9月4日下水,1906年12月服役。“祖国”号于1902年4月1日开工建造,1903年12月17日下水,1906年12月服役。
“共和国”级有时候也被与之后建成的“自由”级划分为一级,因为这两级舰在设计和建造上非常相似。“共和国”级在“絮弗伦”号的基础上明显扩大了船体,并且在外观上具备三根烟囱,这也是该级舰与之前建造的战列舰最大不同之处。在武备上,该舰在拉长的船体上增加了更多的速射炮以提供近战火力。“共和国”级在设计上解决了很多早期法国战列舰的不合理之处,使整体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共和国”级两艘战列舰与英国“无畏”号在同年同月进入现役,因此这两艘舰可以说在诞生之时起就过时了。“共和国”号与“祖国”号都在地中海舰队服役,1910年的演习时,“共和国”号被“祖国”号误射的鱼雷命中,损伤严重。一战爆发后,两舰参加了对奥匈帝国的海上封锁,随后在1916年晚些时候参与威慑希腊的行动。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两舰均被封存。“共和国”号在1920年解除武装并于次年变卖;“祖国”号在1920年被改为训练船,后于1927年被拆毁。
图片
“自由”级图片
“自由”级是“共和国”级的子级,也是其火力加强版。该级舰共建成4艘,分别为“自由”号、“正义”号、“真理”号和“民主”号。“自由”号于1902年12月开工建造,1905年4月19日下水,1908年3月服役。“正义”号于1903年4月开工建造,1904年10月27日下水,1908年2月服役。“真理”号于1903年4月开工建造,1907年5月28日下水,1908年6月服役。“民主”号于1903年5月1日开工建造,1904年4月30日下水,1908年1月服役。
“自由”级相对于“共和国”级来说最大的改变是用10门194毫米炮替换了原本的18门164毫米炮,增加了副炮的威力,这对于打击装甲巡洋舰等次级别军舰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164毫米炮往往无法有效击穿装甲巡洋舰的装甲。
“自由”级全部在“无畏”号面世之后服役,但由于其仍旧采用旧式战列舰的布局,因此依然属于前无畏舰。“自由”号在建成后被派往地中海驻留在土伦,但只服役了3年多便因为一次严重的弹药库爆炸于1911年被彻底摧毁。大约有250名官兵在事故中丧生。沉船在港内留到1925年才被打捞拆毁。
“正义”号在建成后被分配至地中海舰队,1909年,该舰参加了美国哈德逊-富尔顿庆典(Hudson-Fulton Celebration)。一战爆发后,“正义”号执行了护送运输前往北非参战的法军部队的任务。后来,它还参与了协约国对俄国革命的干涉,但随着1919年法国舰队兵变而撤退。1922年,该舰被变卖。
“真理”号在服役后于1908至1909年间对俄国和美国进行友好访问。1911年,该舰在其姐妹舰“自由”号爆炸时受到损伤。一战爆发后,“真理”号参与了护送运输前往北非参战的法军部队的任务。之后未见其出现在其他军事行动中,后于1922年被变卖。
“民主”号一直在地中海服役。一战爆发后该舰参与了1914年8月下旬的安提瓦里之战,随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希腊海岸进行威慑。战争结束后,“民主”号进入黑海协助执行德国停战协定的条款。1921年,该舰被拆毁。
图片
图片
图片
1909年时的“正义”号
“丹东”级图片
图片
“丹东”号堪称前无畏舰的终极之作,也是法国所建造的最后一级此类主力舰。该级舰共建成6艘,分别为“丹东”号、“孔多塞”号、“米拉博”号、“狄德罗”号、“韦尼奥”号与“伏尔泰”号。“丹东”号于1908年1月9日开工建造,1909年7月4日下水,1911年7月24日服役。“孔多塞”号于1907年8月23日开工建造,1909年4月19日下水,1911年7月25日服役。“米拉博”号于1908年5月4日开工建造,1909年10月29日下水,1911年8月1日服役。“狄德罗”号于1907年8月23日开工建造,1909年4月20日下水,1911年7月25日服役。“韦尼奥”号于1908年7月开工建造,1910年4月12日下水,1911年12月18日服役。“伏尔泰”号于1907年6月8日开工建造,1909年1月16日下水,1911年8月5日服役。
“丹东”级接近20000吨的排水量已经与“无畏”号战列舰无限接近,这意味着其综合实力也并非如早期前无畏舰那般与“无畏”号战列舰相差甚远。“丹东”级的主要武器为4门45倍口径305毫米(Modèle 1906型)火炮,其倍径比与“无畏”号相同,其改进版的主炮后来也被应用于法国第一批无畏舰“库尔贝”级上。尽管主炮只有4门,但“丹东”级却安装了多达12门(分装在6个双联装炮塔中)50倍口径240毫米次主炮。法国的这门240毫米炮身管较长,弹丸初速达到800米/秒,在45°仰角时最大射程达到23812米,射速为2发/分钟,纸面性能十分优异。事实上由于早期无畏舰由于布局问题无法做到侧舷齐射(“无畏”号的侧舷投射量最多为8门305毫米炮,而“丹东”号为4门305毫米炮加6门240毫米炮,总数为10门),因此“丹东”号并非处于绝对劣势。但无畏舰的出现毕竟引领了一股新的造舰潮流和风格,无论如何,“丹东”级诞生之时,“无畏”号已经服役两年之久,该舰的布局给其打上了“过时”的烙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图片
图片
“丹东”号在完工后即刻被派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礼阅舰式。回到法国后,“丹东”号与它的姐妹舰以及两艘最新的无畏舰(“库尔贝”号和“让·巴尔”号)被分配至法国海军最精锐的第一战斗分队。1913年,抵达地中海的“丹东”号炮塔发生爆炸造成多人伤亡。一战爆发后,“丹东”号被分配至警戒分队,以防止德国军舰的侵袭。8月16日,大舰队在海军司令拉佩雷尔上将(Bouéde Lapeyrère,1852-1924)的指挥下从马耳他前往亚得里亚海入口处封锁奥匈帝国舰队。当时拉佩雷尔的座舰正是“丹东”号。1917年3月19日,“丹东”号在撒丁岛西南35海里处遭到德国U-64潜艇的攻击。被鱼雷命中后,该舰在45分钟后沉没,舰上806人中有296人遇难(包括舰长德拉赫)。
“孔多塞”号在服役后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一战爆发后,该舰被分配至警戒分队,以防止德国军舰的侵袭,之后又随大舰队封锁奥匈帝国舰队。战争结束后,“孔多塞”号在1923至1925年被改成训练舰。1931年,该舰沦为仓库船。二战爆发后,舰被德军俘获,加入维希政府的海军。1944年,该舰在盟军空袭中受损严重,后于1949年被拆毁。
“狄德罗”号与“韦尼奥”号在一战爆发后参加了安提瓦里之战,一同参与了击沉奥匈帝国防护巡洋舰的战斗。之后两舰随大舰队封锁达达尼尔海峡。1922至1925年,“狄德罗”号被改成训练舰,后于1936年报废出售。“韦尼奥”号则在1921年被除役,1926年被用作靶舰,两年后作为废铁出售。
“米拉博”号在一战爆发后,参与了协约国舰队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行动,之后又在希腊海岸进行威慑活动。1919年,“米拉博”号在克里米亚海域搁浅,后拆除一些火炮和装甲才脱险。返回法国后,该舰被改装成住宿船和仓库船,最后在1928年被拆毁。
“伏尔泰”号在建成后被分配至地中海舰队,并参加了联合舰队演习。1913年6月,该舰接受了法国总统的检阅。一战爆发后,该舰被分配至警戒分队,以防止德国军舰的侵袭,之后又随大舰队封锁奥匈帝国舰队,之后又在希腊海岸进行威慑活动。1918年10月,“伏尔泰”号在离开米诺斯岛返回土伦途中遭到德国UB-48潜艇袭击,被命中了2枚鱼雷但仍奇迹般生还,后因受损严重不得不进行大修。1922至1925年,“伏尔泰”号接受了现代化改造,后于1927年成为一艘训练舰。1937年,该舰退出现役,次年5月31日被当成防洪堤凿沉于基伯龙湾,之后残骸于1949年12月被出售,1950年3月拆毁。
图片
正执行更换一根主炮作业的“狄德罗”号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启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